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法动态>方寸之间藏乾坤 篆刻知识之一 起源发展篇

书法动态

方寸之间藏乾坤 篆刻知识之一 起源发展篇

来源:汉丹云 发布日期:2022-03-28 阅读数: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是镌刻印章的通称,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艺术再现,是将书法、篆法、章法、刀法四者有机统一的综合艺术,它集各种学养和技巧于方寸之上,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匠心。由于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先篆后刻,故称篆刻。

***篆刻文字--“大吉”***
  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乾隆皇帝常用印章***
01 起源
  篆刻最初是出于实用,开始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的凭证,后来扩大为当权者表征权益的法物,而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篆刻起源于劳动工具——印模。陶拍印模形制有方形、长方形、蘑菇形、椭圆形。用于陶器的生产上,使得陶器纹饰多元化。其形制有印面、印台、印柄组成,也可以说是早期的印章了。

***陶拍印模***
  河南舞阳贾湖史前聚落遗址出土的“十”字形陶印(模)、河南渑池郑窑第三期文化遗存所出的“田”字边款圆窝纹陶印(模)是印的“雏形”。
  商代中晚期以后,随着社会对冶炼铸造青铜器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人们又开始用“翻砂”和“拨蜡”法在青铜器皿上铸印出文字。这种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后代称之为“金文”。

***青铜铭文***
  河南安阳出土的三方青铜“商玺”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印章实物。
***商代玺印***
  古代使用印章,并不像我们现在那样蘸上印色,盖在纸上。古时人们封存物体或递送物件,如果单用绳子扎住,就难防被别人拆动,所以在绳结上封一块泥,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别人就不能拆动它。这种封物的泥块,叫“封泥”。

***封泥***
  这可说是古代印章的最主要用途。将印章蘸上印色盖在绢面或纸面,直到南北朝时才开始通行。

***书画作品用到的印章 印泥***
02 发展
  篆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金、牙、角等,是由专门从事印章制作的工匠完成,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
  现代印章样式多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但古代印章形式却比现代要丰富。
  如:西周时期的三角形和椭圆形双联玺印:

  春秋时期的“土君子”双圆+三角形玺印:

  春秋时期的菱形玺:“王戎兵器”:

  五花八门的各种战国异形玺:

  后人还设计制作良其他一些精巧别致的印式,如:葫芦形,琴状,钱币状,壶状等。煞是好看。还有在材料上多面刻制印文的。
  如:汉代双面印,颜綝六面印,独孤信多面印。

  子母印 又称“套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是大小几方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深细朱文,一般为私印,内容刻姓名、表字等。其印钮,母印多为母兽,子印多为子兽,套合成整兽形。

***三合一  子母印***
  后世也有多面嵌套的紫檀木套印,也是私印,比如这套雷铁厓为山本祥云刻紫檀套印:这套印,印文分别为“祥云阁主人”、“祥云”、“卧龙堂主人”、“无奇但率真”、“囗浮云”、“见一少佳趣”、“祥云山人”、“山本氏”、“祥云”、“山本权”、“山本”、“祥云”等,姓名、斋号、别号、吉语……全部集于一套之中,出门只须带一套,诸印俱备,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精巧。

***山本祥云刻紫檀套印***
  烙马印  是古代用于烙马的专用玺印,属于官印一类。这种形制很大的朱文印为铁质,印钮的上部有方孔可纳入木柄,是为烙火方便的设计。比如这方战国时期燕国著名烙马印“日庚都萃车马”:

***烙马印  日庚都萃车马***
  带钩印  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就是将印文镌刻于带钩的钮上,所镌的文字多是吉祥话或姓名。带钩印将名字铸或凿在衣带钩的钩纽上,既可以作皮带钩,又可作私人印信,一物两用,极为便利。

***玉质 带钩印***
  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
  如:官印。
  如:私印  元押 楷书印。
  真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即先篆后刻,兴起于宋元。期间,少数书画家如北宋米芾、元代赵孟頫等开始涉及此道,他们在创作上与印工合作,并将印章的作用扩大到书画艺术领域,为篆刻从实用走向艺术奠定了基础。相传赵孟頫的书画用印,都是自己篆写印稿,再由工匠镌刻。

***米芾书画用印***

***赵孟頫印章***
  画家王冕开始用花乳石刻印,这一发明,为印学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前文人学者治印,只注重篆法,镌刻之事,借助他人完成。自王冕用花乳石治印,将篆刻的两个过程(先篆、后刻)用一手来完成,对明以后的印学发展,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王冕自刻自用印。
  到了明代中后期,文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文人学者得以亲自捉刀挥运,一时间,文人治印之风盛起,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文人篆刻的盛行,印学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
  下图为何震作品青田石方章。印文是“听涛斋”,边款为“何震作于木末山房”,尺寸:长1.5cm;宽1.3cm;高5cm

***何震 印章***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不断涌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各种流派,交相辉映,争奇斗艳,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让我来欣赏几位著名的篆刻家的作品:

清  丁敬款青田石章
印文:云外天香
边款:秋甫先生招饮吴山,值桂花大开,
无以答良辰,爰作是印,即求主人正之。
丙戌秋八月,钝丁制。

清邓石如篆刻
左:朱文  意与古会
右:白文  邓石如

清赵之谦篆刻  赵之谦印

清  吴让之朱文
左:万福
右:一月二十九日醉

清 吴昌硕  自用田黄石印章
印文:一月安东令
款:一月两字合文件残瓦券。
印高3.4cm 印面2.4x2.4cm 重40克

现代  齐白石印章
左: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右:北堂  砚翁
  在几百年的篆刻实践中,印人们还总结了冲刀、切刀、冲切并用、劈削等多种刀法,并逐渐加以完善,指导了篆刻创作。同时,关于印章的理论日渐成熟,整理编辑古代印章、文字资料日趋丰富,进一步促进了篆刻从一门实用艺术上升为一门学问,即“印学”,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受众面。
  在今天,篆刻早就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在每年全国举办的各级书法比赛和展览中,都是将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放在一块参评参展的。专门的篆刻艺术展也有很多的人在参与。
  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篆刻这种能够寄寓情感的艺术方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人们不仅希望能对这门古老的艺术做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更希望能通过篆刻的实践活动来传达自己的审美旨趣。篆刻入门并不难,只要学习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持之以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地学习篆刻知识和提高篆刻技艺,成为篆刻高手,甚至是篆刻家都是有可能的。
  • 汉丹云科技